雲林古坑平靜的山坡,種植很多咖啡,但很少人想過,一百四十多年前這裡出現過「鐵虎」。當然不是真正的老虎,而是聚眾抗日的地方領袖柯鐵虎。
1895年11月,台灣民主國雖然被日軍消滅了,但是許多地方卻仍持續出現零星的抗日游擊行動。從1895年(日本明治28年)年底一直到1902年(明治35年),每年都仍有抗日的游擊行動發生,其中,以北部的簡大獅,中部的柯鐵虎,南部的林少貓規模較大,被稱為抗日「三猛」。
柯鐵虎抗日軍 在鐵國山設官分職
柯鐵虎,1874年(清同治13年)生於雲林古坑。原名柯鐵,號鐵虎,人稱柯鐵虎。父親務農,母親早逝,家中共有兄弟四人,排行第三,造紙工人出身。1896年(明治29年)6月中,中部抗日軍齊集大平頂(又做大坪頂,在今雲林縣、南投縣交界處)為根據地,原本共推簡義為首,柯鐵虎等為「十七大王」,組成抗日隊伍,建號天運,改大平頂為「鐵國山」。
10月,日本當局透過辜顯榮出面斡旋,簡義歸順日人。因此柯鐵虎被推為首腦,稱「總統」。柯鐵虎在鐵國山設官分職,自籌軍餉,向人民徵稅,負責地方治安,儼然是一個獨立小王國。柯鐵虎以「奉天爭倭鎮守台灣鐵國山總統各路交勇軍柯」的名義,發布抗日檄文,總計抗日軍約數千人。
雲林地區抗爭達四年之久
12月12日,日本當局調集大軍進攻鐵國山,先遣部隊在打貓東頂堡後頭仔山被柯鐵虎的抗日軍殲滅一半。後來日軍從各山頭用大砲轟擊鐵國山,抗日軍因無大砲,節節敗下陣來,最後柯鐵虎下令化整為零,分別向大深山密林撤退,鐵國山淪陷。
退入密林的柯鐵虎,又重整旗鼓,在各地打游擊,與集集、林杞埔(今竹山)等地抗日首領陳法、陳水、陳細條等人互相呼應,攻擊日駐軍及憲兵隊。1897年,柯鐵虎聚集抗日軍五六百人,以林內東方的觸口山為基地,一度克復雲林。在雲林地區抗爭達四年之久。日當局訴諸武力不能征服,改勸降手段,兒玉源太郎派辜顯榮勸其歸順,柯鐵虎提出十項要求,與日方談判。和談條款如下:
柯鐵虎提10條件 接受招降
1.雲林斗六門及其附近,另設一治民局,由台灣人治理,聘一日人當副手。遇有人民刑案,由台灣人審訊。
2.前清無兵防守,而今由日軍佔領之地區,日軍立即徹出,並將被日軍侵佔之大平頂山,退還給柯鐵虎作為屯兵之所。
3.以後柯鐵虎、張呂赤、賴福來、黃才等,可以率領台灣民兵保護人民。日軍如有事聯絡,只用文字往來交談,不得面決。
4.柯鐵虎以前向人民所收之稅金,以後仍照舊徵收,作為兵餉及行政經費。
5.柯鐵虎之所屬民兵,在保護地方安寧﹔日後如與日本官兵在途中相遇,雙方均不得挾怨惹是生非。
6.柯鐵虎自議和之後,屯兵山間保民,誓不為非作歹。如有奸人捏詞控告,必先將訴狀呈治民局,由台灣人審理,日人不得直接受理或派軍圍剿。
7.雲林境內,准許民家使用軍械,以便自衛。
8.雲林境內如有頑強不聽勸化之人,柯鐵虎可派民兵出山清剿,以免匪徒橫行鄉里魚肉人民,而妨礙柯鐵虎保境安民之名譽。
9.凡以前犯罪之台灣人,自議和之後,均改由治民局主管審理,不得再由日本人毒打成招。
10.柯鐵虎沾大清皇帝之鴻恩,能保護雲林縣人民安居樂業,三年之後雙方再重議條款。
總督府委曲求全答應,還為柯鐵虎舉行了一次「歸順式」。
柯鐵虎病逝 勢力遭全數殲滅
在議和後的一年之間,相安無事。但是到了1899(日本明治32)年底,日方聲稱柯鐵虎背約造反,派兵包圍柯鐵虎的山城,柯鐵虎率眾恢復抗日。1900年,柯鐵虎忽患重病,2月9日病逝,其勢力旋即遭總督府派兵全數殲滅。
以過去制式教育下的單純二分法的「抗日史觀」來看,柯鐵虎和簡大獅、林少貓所謂「抗日三猛」無疑的都成了抗日民族英雄。然而對於歷史人物的析論、臧否,似乎不該如此單純。歷史學者翁佳音就曾經指出:「號稱抗日三猛的簡大獅、柯鐵(或簡義),在乙未抗日時也是未曾與日人開仗,甚至還有迎降日師的。」因此,與其從政治意義來看他們,不如從社會角色來觀察,可能較為貼切。
據眾擁地自雄 地方角頭色彩濃
柯鐵虎雖然號稱「沾大清皇帝之鴻恩」,但其角色仍與林少貓近似,皆具地方角頭的色彩頗濃。他們擁眾據地自雄,可以和日本殖民統治當局攤牌,成為一股地方勢力。柯鐵虎這支屯兵山間,以「保護地方安寧」為由,向民眾徵收稅金的地方勢力,在議和條款中竟然還要「誓不為非作歹」,可見他予人有「為非作歹」的印象。
再者,他們這些地方角頭的格局與眼界,其實都很狹隘,他們全然不知大環境如何,更遑論對國際局勢的認識。經過明治維新,高唱「脫亞入歐」的日本,對台灣已有一套殖民統治的規劃,在其近代化的行政體制下,豈容許其殖民統治境內出現據地為王的局面?柯鐵虎、林少貓如果真以為日本當局會真心簽訂那種承認他們據地為王的條款,那就實在愚不可及了。
要歌頌抗日英雄固然可以慷慨激昂,但對歷史的認識非有理性不可。
(轉載《民報文化雜誌》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