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食安論壇】當前台灣食安問題總檢討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食安論壇】當前台灣食安問題總檢討

 2015-07-06 12:10

「食品安全,人人有責」不只是口號,而是行動!

近年來台灣社會不時籠罩在食安風暴的疑雲之中,由2008年中國大陸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開始,以至2011年的市售飲料含有塑化劑,這些重大的食安事件不僅引起民眾譁然,也讓各界對於食品安全的關注推向了一個高峰。而前年(2013)受到順丁烯二酸化製澱粉事件以及油品混充棉籽油與添加銅葉綠素之假油事件的影響,「假」字成了民眾票選出來的年度代表字,去年(2014)更因劣質油品開始延燒的黑心食品風暴,使得年度票選代表字成為了「黑」字1,這些又假又黑的問題食品已嚴重打擊國人對於食品安全的信心,同時也重創台灣食品產業的國際形象。

追根究底,這些事件罪魁禍首就是不肖商人於食品中添加未准許使用的添加物,而最不能讓消費者接受的是,黑心廠商為了節省成本製作攙偽假冒之食品,甚至犧牲民眾的健康。

面對這些層出不窮的食安事件,儘管我們看到了政府單位正努力持續擴大稽察範圍的廣度與深度,企圖掃蕩市面上所有非法食品,並積極透過《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的修法來加重罰則2,藉以嚇阻不肖商人想賺黑心錢的僥倖心態,而要避免黑心食品流入市面危害民眾,加強「源頭管理」、建立「追蹤追溯系統」、提高「抽驗與稽核頻率」等行動方案,是普遍認為最迫切需要也最可行的管理策略,然而目前不管是中央與地方的稽查人員顯然不足3,再加上食品安全管理所分配到的預算十分有限(衛生福利部的年度預算僅3%用於食品藥物管理上,食品安全也僅佔食藥安全管理經費其中的三分之一,而國人平均每年每人得到的食品管理花費僅有英國、美國的20%,香港的7%)4,我們的衛生主管機關要如何在有限的人力與資源下去建立更完善的食品管理制度,並且重拾國人對於食品的信任感,儼然成為眼前最大的挑戰。

然而,食物在農場至餐桌(farm-to-table)這一條漫長的食品供應鏈(包括生產、加工、運送、貯藏、烹調等過程)中,其實充滿著遭受各式各樣危害的風險,不管是有意或無意的人為添加,或者是自然界本來就存在的微生物或毒素,這些潛藏的生物性危害、化學性危害或物理性危害,使得學理上認為不可能有「零風險」食品的存在5。因此平時政府單位的職責就在於利用風險評估的技術進行「風險管理」,盡所能地將所有食品危害的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範圍,也就是所謂的「安全容許」6,莫要等到食安事件爆發了再來做危機處理,這也是目前先進國家在建構食品安全管制系統最科學的做法7

事實上,政府對於食品安全能負擔的只有管理上的責任,而食品品質的好壞其實是廠商製造出來的,所以黑心食品最大的責任還是該歸咎於廠商是否昧著良心?是否追求的是合理的利潤?而一個食品業者想要永續經營,除了要有食品製造是良心事業的認知以外,其企業形象的維護,以及是否願意提高標準做好自主管理,並且共同承擔食品安全的社會責任,亦是當今消費者所密切關注的,近期一些透過網路自動發起的活動(例如:滅頂行動8、用台幣讓產品下架9),也顯示民眾不願意讓劣幣驅逐良幣而有所行動10,也開始意識到食品應有其合理的價格,過分便宜的東西要當心,這是消費者的覺醒,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此外,媒體俱有主導公眾視聽的第四權,而台灣的媒體業發展蓬勃,資訊傳播十分快速,因此消費者若處於對於食安議題高度敏感的狀態,就很容易受到媒體報導食安問題而左右其消費意識,不管是經查證的或未查證的,正確的或是不正確的,且其引響力有時候始料未及,以前年(2013)發生的周刊報導牛奶駭人事件為例,雖然後來證實檢驗方法有問題,屬於一起烏龍事件,酪農卻也因為消費者的恐慌而損失慘重11。而該起事件也起因於某學者協助周刊檢驗時方法並未周全,導致周刊的報導以偏概全而偏離事實12,因此學術界對於食品安全的檢驗應該更加審慎,而對於像地溝油此類複雜成分的檢驗分析,亦應有其社會責任去開發新的方法並且精進。

古諺有云:「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自古以來君王能滿足人民食的需求才能鞏固國本13,而今日的科學更是表明食品安全的問題攸關國民健康,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會造成社會的動蕩與人民的恐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已等同於國家安全14。然而,食物不可能零風險,這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百分之百的確保食品安全,也還沒有任何一種百分之百完美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政府除了加重罰則以嚇阻不肖商人之外,更積極的作為是利用風險評估的技術進行風險管理,盡所能地將所有食品危害的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範圍。

此外,民眾若能具備正確的食品衛生觀念,並養成均衡飲食與適量攝取的飲食習慣,不僅可以預防食品中毒事件的發生,遇到食安事件的爆發也得以趨吉避凶15。是故,台灣的食品安全不會只是仰賴政府的管理就能達成,唯有落實食安教育的基礎,並讓產、官、學、研、媒、消等各界共同參與也共同承擔,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我們普遍認為「吃的安全是一種權利」,但責任其實是整個社會都應一起肩負(如附表),因此「食品安全,人人有責」這不是個口號,而是你我都應該參與的行動!

【附表】

參考文獻
1陳宛茜,2014,〈代表字出爐很「黑」的一年〉,《聯合報》12月3日。
2陳伃軒、曾韋禎、謝文華,2014,〈食安法修正// 黑心食品商最重罰20億〉,《自由時報》11月19日。
3法緹姆,2015,〈你要花5000萬元僱用千名食品稽核員,還是要承受食安風暴的慘痛代價?〉,《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3月1日。
4陳美霞,2013,〈食品不安全,根源何在?〉,《社團法人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解開食品安全之鑰記者會》6月14日。
5陳家揚,沈立言,2012,〈零殘留=食品零風險?〉,《聯合報》3月2日。
6訂定「安全容許」為食品安全把關,藥師週刊,第1773期,2012年。
7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6. Food Safety Risk Analysis- A Guide for National Food Safety Authorities (FAO Food and Nutrition Paper 87). Rome: Joint FAO/WHO Publication.
8駱慧雯,2014,〈回顧食安「油」夠怒!全面滅頂行動〉,《華人健康網》12月27日。
9中央社,2015,〈網軍怒買、怒喝「用新台幣讓義美產品下架」〉,《聯合新聞網》3月11日。
10朱平,2014,〈劣幣驅逐良幣的「豬油經濟學」〉,《經紀人月刊》10月24日。
11綜合報導,2013,〈「牛奶駭人」引起社會恐慌商周:深感抱歉〉,《東森新聞雲》11月27日。
12陳奕華,2013,〈商周驗牛奶吳家誠:方法錯誤不負責〉,《中時電子報》11月29日。
13趙旭東,王莎莎,〈民以食為天-中國食品安全觀念的微觀政治學〉,《中國飲食文化》9.2(2013):115-136。
14社論,2014,〈食安問題就是國安問題〉,《中國時報》9月11日。
15盧冠宏,沈立言,〈面對食安風暴,民眾該如何自保!〉,《司法新聲》113(2015):25-29。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