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稻米收購採雙軌制適當嗎?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稻米收購採雙軌制適當嗎?

 2019-05-02 11:10
依照全球發展趨勢來看,台灣最終還是要走向直接給付制度,不可能走回頭路(保價收購),農民要有心理準備,政府則要有完整配套。圖/林冠妙(資料照)
依照全球發展趨勢來看,台灣最終還是要走向直接給付制度,不可能走回頭路(保價收購),農民要有心理準備,政府則要有完整配套。圖/林冠妙(資料照)

民以食為天而稻米為東方人的主食之一,為確保糧食安全以及提高農民耕作意願,我國政府每年花費百億元實施稻米保價收購(重視生產面),長期下來遂造成了生產過剰、倉容負擔及預算支出高等問題,與WTO的公平貿易精神相違背必須列入削減項目。目前國內稻作每年產量約160多萬公噸,國內稻米的自給率已超過百分百,估計每年超產約20萬公噸,加上每年需從國外進口14多萬公噸的稻米,台灣並沒有糧食不足的問題,反而因去年氣候佳導致稻米盛產,讓政府為這些多出來的稻米,該如何消化大傷腦筋。

由於保價收購屬於不當補貼,目前國際趨勢朝向採取與生產脫鉤的直接給付(DP)方式(例如農民種植之水稻不交公糧,自己賣到市場,政府就發放補貼金)。而農政單位在2016年即有意以直接給付取代保價收購,但一方面擔心造成市場米價大幅下跌,可能影響協助公糧收購業者之權益以及稻農收益引發反彈,不敢貿然以直接給付取代公糧保價收購。

蔡政府上任後,為鼓勵稻農生產高品質稻米,提升產業競爭力,遂積極來推動台灣獨創的稻穀保價收購與直接給付雙軌並行制度(亦即原申請直接給付的農民若市場糧價太低,則可變更為交公糧不領取給付),農民可以自由選擇有利方式。儘管先前試行該制度時,獲得超過6成農民支持,且有助提升稻米品質,唯全面實施後,卻出現國庫支出不減反增,稻米產量增加,稻農對稻米生產的依賴度更高,也排擠了種植其他替代作物的意願等等,農民原申請DP方式最終改申請保價收購的比率偏高(詳細數據應由政府部門公布)。

農業補貼要考量農業的多功能性

政府採雙軌制的做法,非但不能減緩稻米生產過剩及倉容負擔的壓力,反而使農民在稻米生產的依賴性更高,並沒有達到與生產脫鉤及鼓勵生產優質米的目的,該制度有必要重新檢討修正,應該針對不同區位、不同作物種類、不同經營規模、不同生產品質等,制定一套完整的直接給付制度(日本政府為成為農業輸出強國,推動的是「日本型」的直接給付),尤其農業補貼不僅要符合國際規範,也要考量農業具多功能性(包括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政治功能、生態功能及文化功能),使得整個社會受益,但社會並沒有為此足額付費,因此政府應該直接或間接地向提供多功能的農業經營者付費,這種付費絕不是對農民的恩賜或是德政!

依照全球發展趨勢來看,台灣最終還是要走向直接給付制度,不可能走回頭路(保價收購),農民要有心理準備,政府則要有完整配套。面對未來更激烈的競爭以及大幅開放國內農產市場,台灣農業勢必要進行體質調整以及產業全面升級,讓「老農出得去,青農進得來」,確實是一條艱辛且無法回頭的路,而台灣農業迄今仍缺乏具前瞻性的整體規畫,看不到未來願景。為政者都說農為國本,卻因農產值佔GDP比率偏低並未給予應有的關照,只是等選舉快到了,才下鄉拉攏農民並端出寬鬆的惠農(補助)措施,透過政策性買票來討好農民,爭取他們手中的選票。只是這些補助或許可以取悅農民於一時,卻讓農民失去更多的尊重與尊嚴,無法從底層翻身。農業雖無法讓台灣人發大財,卻可以讓台灣人活得健康有活力,遠離貧窮!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