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手會抖,是什麼毛病?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手會抖,是什麼毛病?

所謂「手抖」是一種症狀及現象,出現的形態和引發的原因非常多

 2016-06-06 16:28
插畫/假面超人
插畫/假面超人

42歲的阿明在新竹科學園區的高科技廠擔任作業員,工作需要精準組裝零件,不過最近阿明卻發現,怎麼手會不自覺顫抖,讓零件組裝的工作變得很困難,總是無法對準正確的位置。

32歲的麗娟在大學念書時,就出現手抖的現象,每當吃飯、舀湯時,手就會開始抖動。開始工作後,抖動的現象好像變得更嚴重,最近,麗娟代表公司向客戶做簡報,當拿著雷射筆時,麗娟的手抖個不停,雷射筆總是無法指出正確目標。

所謂「手抖」是一種症狀及現象,一般人常聯想到是否有甲狀腺機能亢進,其實不只有這個原因,其他疾病或因素也可能造成手抖。此外,其實不只有手會抖,顫抖也可能發生在頭頸部、下巴、軀幹等地方,不過手部是最常見的位置,也較容易發現。如果顫抖症狀出現在頭、頸部,病人往往不自知,通常是由旁人告知。

顫抖依型態可以分為:靜止型、姿勢型和動作型。

靜止型(最常見是巴金森氏症)

只有在部位肢體靜止不動的時候,發生抖動。多數靜止型顫抖症是由單側開始、不對稱地發生,例如可能是右邊肢體先開始,抖動非常厲害後,左邊才開始發生。

靜止型顫抖大多數和巴金森氏症有關,這類病人之後常合併有動作遲緩、肢體僵硬與行動困難的問題。當懷疑是巴金森氏症時,醫師會為病人進行多巴胺攝影檢查,或是多巴胺藥物試驗。目前台灣大約有5萬名巴金森氏症患者,年齡大約在50~60歲間。及早發現此病、給予藥物治療,並配合復健、運動,可盡量控制病情,延緩惡化程度。

動作型(可能與小腦病變有關)

只有在動作時會發生顫抖,例如要去拿東西的時候就會開始抖。有時候,動作型與下段所述的姿勢型顫抖會混合出現。

常見的動作型顫抖症是與小腦的病變有關係,通常醫師會安排病人做腦部的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造影檢查,再根據病因找出治療方式。

姿勢型(最常見,大多數是原發性顫抖症)

當病人在維持某一個姿勢時,例如雙手平舉、或手持杯子時,才會發生抖動。這類不自主的抖動現象,最有可能是「原發性顫抖症」,可能與遺傳或體質有關係。

原發性顫抖症有兩個好發年齡,一個是20~30歲的年輕族群,另一個是60~70歲這長青族群。有一半的病人有家族遺傳,另一半的人則是找不到原因;估計台灣約有100萬人有原發性顫抖症的問題,不過其中大概只有10%的人,會嚴重到需要就醫、用藥。

大多數的原發性顫抖症可以說是一種長期的小毛病,一般而言不至於非常嚴重,但可能會造成社交上的困擾。比方說,當大家同桌吃飯、想要舀湯喝時,手會不自覺得一直抖動,讓全桌的人都在注目,不過一旦當碗放下來時,一切又恢復正常了。通常剛開始發生時,抖動是輕微地,經過10年、20年才開始變得明顯,常常在過了20~30年後才會影響生活。

藥物、手術可控制原發性顫抖症

如果是原發性顫抖症嚴重到影響生活,醫師會先讓病人服用「恩特來(INDERAL)」,穩定週邊神經產生的共振效應。此藥服用初期,可能會感覺疲倦無力、心跳變慢,不過服藥一陣子後,大多數不舒服的感覺就會消失。

如果症狀沒有改善,還可使用「抗癲癇藥物」,在目前的實證醫學中,已經證實抗癲癇藥物用來治療原發性顫抖症的有效性。

對於症狀非常嚴重的病人,如果上述二項藥物的使用效果不佳,病人可以考慮進行「丘腦深腦刺激治療」腦部手術,不過目前深腦刺激治療手術應用在顫抖症上健保沒有給付,必須自費約100~110萬。(若是巴金森氏症病人則有給付約一半、自費一半。)

深腦刺激治療手術是將兩個俗稱「晶片」的治療電極,植入大腦特定區域,並藉由連接到胸前的電池與電治療器,形成深腦治療刺激迴路。這項手術是由電流來控制顫抖症,非常有效,只是價格高昂,而且植入5年後還要進行手術更換電池,一旦電流關掉或電池用盡,抖動就回來了。

避免從事精細工作

原發性顫抖症並不少見,但醫學目前對顫抖症的認識仍很有限,雖然不會有致命的問題,而且可以用藥物或開刀來治療,但只能做到症狀控制,無法真正減緩病程惡化。所以,顫抖症病人職業的選擇非常重要,不適合精細的工作,例如要精細繪圖的工程師或建築師,需要幫病人打針的護理人員、需要拿手術刀的外科醫師、需要瞄準打靶的軍人等。對於症狀非常嚴重的病人,醫師除了建議用藥之外,還會建議病人慎選職業,避免病人因顫抖症影響工作表現,又因總是做不好工作壓力倍增,因為「精神壓力」也會讓顫抖症惡化。

  這些原因也可能手抖!

手部或其他身體部位出現顫抖症狀,還可能有下面4個原因,醫師會為病人抽血檢驗,確認肝腎功能、電解質、甲狀腺等功能是否異常,區分顫抖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

身體代謝功能不穩定: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導致的顫抖,很多年輕女性都有這個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疾病,而伴隨顫抖症的發生。不過只要經過治療,當甲狀腺的問題改善好,顫抖也跟著消失。

藥物因素:某些鎮定劑、安眠藥,或腸胃科、心血管等內科用藥,會產生顫抖的副作用,病人可以參考藥袋上的用藥說明。如果是藥物引起的顫抖症,只要停止使用藥物就好了。

重金屬中毒:例如汞、鉛、砷等重金屬中毒的病人,會以顫抖症狀來表示。

酒精中毒:過度的酒精使用也會引起顫抖症。對一般人而言,喝酒喝太多,確實容易手抖。不過對於原發性顫抖症的病人而言,小酌(輕度使用酒精)會壓抑小腦功能,對降低抖動反而有幫助,不過若飲酒過度,酒精會反倒會造成小腦功能混亂,最終還是會引起顫抖。


諮詢專家/戴春暉(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

本文出自「全民健康基金會」出版之《好健康雜誌》第36期(2016年4月15日出版),由「全民健康基金會」授權刊登,原文出處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